现在正是收获红薯的时候。预留的红薯种和备吃的红薯都要贮存在红薯窖内。贮存的好,鲜亮如初;而贮存不好,影响口福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耽误明年红薯育种。
为了贮存红薯,必须要有红薯窖。因为到了冬季,温度在零下十几度,红薯不仅是冻害的问题,而是会冻烂。所以要有适合红薯“休息”的地方一一薯窖。薯窖分两种:一种是深井窖,另一种是借地势垒砌的砖窖。
深井窖一般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段,并且周围无水源。深井窖要5、6m深,在离井底高1m处向左右两边挖窖。用于贮存红薯。这种窖不留通气孔。主要原因是这种窖比较恒温,由于离地面高,地上温度对窖内的红薯影响较小。但是红薯刚贮存进窖内后,红薯水分大,当时温度高,不宜盖严井口。以后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逐步把井囗封严。也就是说深井窖用井口调节湿度。
在地面之上,借助地势垒砌的薯窖,在我们这叫大屋窖。这种薯窖东西长,南北窄。在窖的西南角留有一个朝西的门,在窖内的南面留有路,方便放红薯、检查红薯的贮存情况等。窖的上顶北高南低,北高的原因是可以抵挡北风,斜面可以更多的吸收阳光。在窖的上顶留有两个通气孔。
垒砌的屋窖留通气孔的原因:红薯贮存后,湿度大,虽然把红薯放进了窖内,但红薯还要进行体内养分的转化,活动起间堆垛在一起容易发热,仅靠留的门囗不能使空气流通。特别贮存在靠里的红薯,向外传送湿气、热气更慢,很容易造成腐烂。并且留的门口为了防冷防风,会时刻关闭着,否则会冻伤门口的红薯。
另一方面留通气孔的原因是:薯窖建在地平面之上,随时受天气的左右。天热的时候,需要通气孔散热;而天冷的时候封住通气口保温。特别冷的时候,需要加热,通气孔则成了排烟孔。所以通气孔起着通风、散热、保温、排湿气和关健时刻排烟的作用。
当然,不管深井窖还是用砖砌的薯窖,在贮存红薯期间,要保证温度在13一14℃,才能把红薯贮存好,温度过低容易冻害;温度过高容易发芽,腐烂。
我们村后那些年有很多红薯窖,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被村民填充起来,我记得村里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小男孩是死在了红薯窖里,然后村民们才开始自发的填充红薯窖,怕出现类似的悲惨事件。
那个小男孩当年大概有十岁左右,个子不是很高,但特别调皮,每天爬树捉鸟,下水捞鱼,是村里有名气的野小子,他的父母管不了他,索性尽着他疯。
那年夏天,被家长勒令不准到水库洗澡的四五个男孩子,实在是每地可玩了,于是在村后玩捉迷藏,那特调皮的男孩看到了盖着盖子的红薯窖,于是挪开了红薯窖下去了,下去前还一点一点挪动盖子,把自己盖进了红薯窖里。
那时候红薯窖很深,最少有四五米的样子,结实的泥土井壁,上面凿出一个一个间距合适的脚窝,上下红薯窖就靠两只脚两边踩着脚窝一个一个上下挪动,当年的红薯窖没办法留通气孔,里面有红薯的时候,盖子不用盖很严实就行了,记得当年村民们下井取红薯时,是要先放一盏灯下去,只要灯不灭,说明红薯窖里有氧气,人才可以下去,若是灯灭了那就万万不敢下去。
而那个淘气男孩不仅没放灯看一看井下有没有氧气,还自己挪动井盖,把自己严严实实盖进了井里面,于是那天白天找不到他,父母发动了村民大家在村外找了十几个小时,最后还是那个红薯窖的主人发现红薯窖井盖挪动了,于是大家才找到这个能作上天的男孩子,找到之前先往里放了盏灯,果然发现红薯窖里没有氧气,后来有人下去,用大筐子把那孩子给弄出来了,可惜已经没气很长时间了。
后来村外的红薯窖都填死了,我记得我们家在炕下面留了红薯窖,好像有一米多高,有木头井盖,但在边上有通气孔,听父亲说要给红薯通气,红薯也需要呼吸,但我觉得是为了散潮散热,不然里面的空气不流通,潮湿或者闷热对红薯的存放都有破坏力。
现在我们不再需要红薯窖了,大批储存红薯有冷风库,家庭储存放纸盒子里就好,没有人再用红薯窖了,纸箱子保暖,透气性还好,放红薯的话,冬天找个暖和地,能把红薯保存到相当好,一点不比红薯窖保存的差。
记得小时候秋后和小伙伴们出去玩耍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叮嘱要离地瓜井远一点,因为在我们胶东农村这边,存贮地瓜大多是在地瓜井中存放。而地瓜刚放入地瓜井的时候,天气气温还不是很低,好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敞口。一旦天气变冷,才会将井口盖上,当然井盖上也是有通气孔的。
农村的地瓜井多是在房前屋后离家近的地方,而地瓜井的盖子通常是那些旧石磨。石磨是那种废弃不用的,己经磨得很薄,大约有十几公分厚。原来石磨上的磨眼,正好充当了井盖的通气孔。
这石磨当作地瓜井的井盖是比较实用的,一来这石磨份量沉,小孩子们搬不动。二来石磨结实,即使是有人无意中踩踏,也不能踩塌。
农村人将地瓜存入地瓜井中,主要是地瓜井中的温度及湿度合适,地瓜不易受冻或受热。农村的地瓜井多在5米多深的地下,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这地瓜能保存到来年五一前后。
农村的地瓜井有5米深的直井,下面稍微离地一点向两边掏有侧洞,这两旁的侧洞就是存储地瓜的地方。由于离地面5米多,所以即使是冬季外面温度再低,也影响不了井下。平时用石磨盖好井口,只有取地瓜时才会先掀开井盖。
过去农村人抠地瓜时,都会用绳子绑上竹篮,篮子中放一盏油灯,先放入井中,如果灯不熄,则证明井下不缺氧。若灯熄,则不能下去,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下井,不然容易憋气窒息。而井盖上有孔,也是为了调节地瓜井与外界空气的流通。
所以,农村的地瓜井的井盖上还多是留有通气孔的。你们那边是不是也是利用地瓜井来储存地瓜呢?
冬天储存红薯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按照红薯储存对于环境的具体要求来实行。由于红薯在储存期间仍有旺盛的呼吸,并且强度比谷类等种子大很多倍。红薯如果缺氧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引起烂窖。
储存红薯对氧气的需求是必须的,研究测定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为15%和5%,此时最能抑制红薯的呼吸,降低消耗,延长储存时间。而当氧气含量不足5%时,红薯就会因无法呼吸而腐烂。
既然氧气对红薯储存如此重要,那么,储存的时候一定要留通气孔。
农村地窖中的窖盖常用磨盘构成,上面本身就带有气孔,同时,储存时在选择不带病、无虫咬、没破损的薯块入窖后,还要及时利用窖口来通风进氧。比如在储存的初期,由于温度大,湿度大,为防止红薯出汗现象,造成湿害腐烂,一般要在红薯上覆盖干草。此时不封口儿,目的就是通风。贮存中期,气温极低,一定要封严窖口。而储存后期,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要及时打开窖口通风换气。
红薯的储存除了对氧气的严格要求之外,温度和湿度同样也有要求,一般温度要求在9℃到15℃,低于9℃,会引起红薯的硬心,煮不烂,出现腐烂。高于20℃,会引起薯块酥心黑斑和腐烂。
氧气对红薯储存非常重要,在农村,检验地窖中是否有氧气,经常用燃烧的蜡烛放下去,一旦熄灭说明缺少氧气。如今地窖储存的方式已经不太常用,但在以种植红薯为经济作物,更大的地窖储存仍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式。在我们胶东,有不少村里以种植地瓜作为致富的方式,他们储存方式就是利用山丘挖洞,不过如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温度检测、湿度检测被广泛应用,通过科学化的贮存,红薯的储存时间更长、储存更好。
综述:农村中的红薯窖是要留通气孔的,以满足红薯储存期间对于氧气的需求。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是利用怎样的方式来储存呢?欢迎大家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