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门户, 中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资讯平台--公众IT
新闻来源:互联网资料整理       发布时间:2023/4/5 17:07:29       共计:4650 浏览

这还真是一个不好的问题。

孔子在继承发扬前代思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晚年致力于前代文献的整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在孔子的人生历程中,关于他潜心好学的记载比比皆是。比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入太庙,每事问";曾拜见老子,听老子讲解做人的道理;他喜欢音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学弹琴;他在齐国听《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他多次向弟子表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但是谁发现了孔子,谁是孔子的伯乐?文字记载中还真难发现。如果一定要问谁是孔子伯乐的话,我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孔子的学问和人品影响、感动了他的学生以及周围的人。“众口皆碑",是他的学生和周围的人发现了他,成为他的伯乐。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巳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万世师表。

韩愈说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任何一个没有背景的人能够成就功名,其背后:后必定有一位或者一位以上伯乐。比喻说,盛唐大诗人李白的诗名功就,离不开贺知章的“惊为谪仙人”,晚唐小诗人项斯的诗名,离不开杨敬之后“到处逢人说”。

那么孔子的伯乐到底是谁呢?或许有人会说是老子,因为,孔子年轻时曾经带着弟子南宫敬叔和一个外人乘辆两匹马拉的车,到周都洛阳时任皇家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请教礼仪问题。请教完问题,临回鲁国之际,老子送了孔子四句话,其中前两句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其中的“聪明深察”和“博辨广大”,不妨看做是对孔子的褒扬之词。孔子从周都回到鲁国,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大约跟老子的这个褒扬不无关关係。这时老子同孔子的关係,基本上是师生关係,孔子拜访老子,相当手短期进修。老子跟孔子的临别赠言,也是老师对学生的勉励。

事实上,孔子的伯乐是鲁国大夫孟釐(僖)子。早在司马迁巜史记.孔子世家》中明确记载着孔子伯乐的名子。




提问者既然已经把孔子称作圣人了,应该知道千里马是无法形容圣人的。所谓的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所以孔子是不能被称作千里马的,又何谈伯乐呢?

但是我们也能够明白提问朋友的初衷,大约是想说即便是孔圣人,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确实,但从大家的来看,孔圣人确实没有明确的伯乐,这已经足够告诉我们,伯乐不是成长路上的必需品,而只是一个加速跑道而已。

孔圣人确实没有伯乐,因为他并非一蹴而就地成为名人,他自己说“吾少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指自己年少贫贱,做过很多上层人看不起的下等事。从孔子坎坷的一生来看,我们也很难说他有发现千里马那种意义上的伯乐,他的好朋友蘧伯玉帮了他很多,但也不算是伯乐,而更是知己。因为伯乐会改变千里马的命运,蘧伯玉并没有让孔子走出困境,只不过是让他暂时有了安顿之处罢了。

如果一定要说孔子有伯乐,那个伯乐只能是孔子自己。他坚信自己的学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哪怕像丧家犬一样颠沛流离,也绝不动摇心中的信念,还幽默地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只有这样“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感和坚定的信念,才是他成为圣人路上的最大的伯乐吧。

孔老夫子一生善于学习,博采众长。有言为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在战国乱世之中,能潜下心来学习丶整理史料丶普及教育,堪称一代教育宗师。可他的仕途并不坦荡,独特儒家思想一时难于被乱世群雄所接受,最后十四年游说天下也一事无成。

幸好最后五年,倾毕生之力带领团队(弟子)著书立学,整编诗经丶史料丶完善周朝礼仪,并亲自为易经做序,亲自编写史书"春秋"。在他仙逝后,众弟子共同为孔夫子的一生心血聚集成千古不朽的"论语“,成为几千年的士大夫必学的经典之作。

孔夫子在世时候,穷困潦倒,死无完陵。子路和众弟子在荒原上陪伴恩师三年,并有众多弟子守冢终年。直到后来秦皇丶刘邦丶汉武等国君尊孔重儒丶泰山祭拜,孔墓孔林孔庙孔府不断发扬光大,才贵为大成之圣极高荣誉,孔氏家族才成为华夏最隆盛千年香火不灭的第一圣堂。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IT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