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题主所言何事,但现在的中超还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在玩,也是靠着这些民营企业的不断为中超注血,才造就了中超表面的繁荣,也给了足协争夺世界第六大联赛的底气。
有国企资本注入的球队只有山东鲁能、上海上港、北京国安、天津泰达几支球队,其他的均为全部民营企业资本支撑的球队,而不仅仅是题主所说的恒大、苏宁、富力、卓尔几支。
民营企业玩足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足球赚钱。虽然仅仅从足球俱乐部的运营上,足球是一个吃钱的机器,在中国想靠运营足球赚钱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在中国俱乐部,球队只是投资企业的一个宣传窗口,通过足球让企业的形象得到了最大的限度的宣传。仅以广州恒大为例,在足球上恒大在过去五年亏损了38亿,但是恒大集团和许家印的身价却像滚雪球一样的增长,恒大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而许家印身价一度超过马云、马化腾成为中国首富。这里边恒大足球功不可没,最大限度的做好了恒大的品牌宣传,广告效益是无法估算的。
除了广告宣传效应,民营企业投资足球还有其他的功利考虑。足球一般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体育事业的政绩。没有一个政府不想自己所在的城市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中超球队,所以会对足球投资人各种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比如,划拨土地建设训练基地,比如在土地和税收上的政策照顾。这对以地产企业为主要投资商的中国足球投资人的诱惑是巨大的,一块优质地皮甚至可以支撑一支球队一个赛季的运营,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民营企业的灵活也给足球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恒大入主足球后,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对资金使用的绝对主动权,引进了一个有一个的世界巨星,从而造就了一个恒大王朝。虽然不少企业跟风引进巨星,加大投入造成了中国足球泡沫严重,但是也造就球市火爆,联赛影响力变大的事实,总体来说对中国足球是没有坏处的。
如今国企不断的加强管控,在足球投入上非常的谨慎,不像民营企业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的投入,有着太多的条条框框控制着。在和纯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国企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但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特别是地产投资受到抑制的时候,民营企业的主营业务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中超、中甲多支俱乐部,球队的运营已经成为了负担,也只是在苦苦支撑而已。一旦自己追求的足球外的收益不能快速变现的话,足球这个赔钱货恐怕会成为他们最想甩掉的一个烫手山芋。
如今足协设置了投资帽、薪资帽等投资限制政策,也是旨在遏制这种无节制的烧钱行为,让中国足球的泡沫不要继续长大。这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都是公平的,但是这种投资帽来得太晚了一些。在现在不景气的环境下,即使完全放开投资,恐怕大多数民营俱乐部也是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联赛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资本的角逐,更是年轻球员和底蕴的竞争,这与球队是民营还是国有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足球还是要纯粹一点才有生命力。只有足球能够靠着自己的运营实现盈利才会让足球健康的发展下去,一味得靠着输血才活着,注定也不会活好,不管这血是民还是公。
先说一下美国的NBA
NBA是美国四大体育联盟之一,如果从联盟商业产值来排队,他只排第三。
NBA联盟由30支固定的球队来组成,联盟制定的所有规则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比赛更公平,更精彩,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其他三个联盟争夺观众。因为有粉丝量才有商业价值。
结果就是美国的男篮成了梦之队。
再说中超,中国足协是一个行政事业单位,中超联赛是一个垄断性比赛(不用和其他联赛竞争观众),中国足协办中超联赛的性质不是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国足出成绩。
于是有了奇怪的U23制度,有了外援转会帽制度。反正比赛精彩如否,观众数量多少,俱乐部收益多少和中国足协没半毛钱关系。
国足只是一个联赛精英的集合,现在很多人只怪国足不争气,没看到中超制度的问题,制度决定结果,国足行不行,关键就是看中超联赛能否大量产出足球精英,精英多不多,关键就要看俱乐部的质量和数量。
4800万人口的西甲联赛,养活了22支队伍,其中两支还是银河队和宇宙队,说明工资都是天文数字。13亿人口的中国,只有16支中超球队,而且还大部分亏钱,本身就说明我们的联赛没有点击量,没有点击量就没有粉丝量,没有粉丝量哪来商业价值。(内容决定价值)
中国足球真要腾飞,单靠俱乐部的付出,起的作用不大。中超联赛的制度不改变,没有真正的成为一个商业联赛,国足的成绩就不会有大的改观。
企业参与联赛,先头赔钱可以,玩久了,大家就散了。如果有一天,中超联赛有30支球队,大部分都可以赚钱,国足还担心选不了精英吗?
中超还是国企,只有改制,才有出路。
既然摄入这个职业足球这个领域就无怨无悔,各自有自己怀揣的梦想,大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恒大的成功激励着大家,不能后悔。
今年某安估计内定了,跟09年一样,为什么?因为要维稳,所以某安必须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