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坛是物联网领域建立在“云物大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体系架构基础上得出科学结论的高端云坛具有了更强的高科化、国际化、大同化、幸福化和引导性、示范性、便捷性、可行性等特征。
全球物联网管理委员会将在全球营造物联网文化影响下的公平透明、无假无欺、高科便捷、和谐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助力。
云计算和物联网是当今IT业界的两大焦点。它们有很大的区别,但同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联网通过数量惊人的传感器采集到难以计数的数据量,而云计算可以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
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而物联网又是云计算的最大用户,促进着云计算的发展。二者的融合可谓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在大数据时代,二者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数据价值的挖掘,使数据价值进一步显现,促进产业爆发。
(1)自主创新原则。自主创新原则是指力争在若干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领先水平。
(2)产业化原则。产业化原则是指确定企业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完整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开放原则。开放原则是指密切跟踪技术发展前沿,注重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推进共赢合作。
(4)协作原则。协作原则是指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重视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协作,共同推进技术进步。
1、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于2013年10月24日,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落实《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在物联网联席会议14家成员单位的共同指导下,由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相关联盟共同推荐,共有40家单位列入联盟发起单位,包括21家企业、11家科研院所、5所高校和3家联盟。联盟的宗旨:“战略引领、协同创新、产业推动、合作共赢”。
2、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2010年6月8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的共同领导和直接指导下,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19家现有标准化组织联合倡导并发起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将紧紧围绕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标的制定,同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并领导,从事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的全国性技术组织。
4、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由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标准工作组,以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倡导、发起。
5、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
2005年12月2日,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电子标签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组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立一套基 本完备的、能为我国RFID产业提供支撑的FID标准体系。
6、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
2010年2月2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 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成立大会暨第--次全会在北京召开。TC10的成立,标志着CCSA今后泛在网技术与标准化的研究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深入化,必将进--步促进电信运营商在泛在网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不断优化设备制造商的技术研发方案,推动泛在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7、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2009年11月1日,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优势的4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理事长单位,北京移动、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北京交通委信息中心等十二家产学研用代表机构成为副理事长单位。
8、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物联网专业委员会
2012年3月25日成立,是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CFIP)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的跨行业、跨部门,广泛联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物联网信息化发展有关部门及专家,加强信息交流、整合各行业资源,推进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物联网联盟组织,属于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组织。
9、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子商会为更好地促进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启动“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工作,2010年8月11日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2010年9月26日,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2011年3月22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协会,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经过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社会团体。
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2018年)》数据显示,截至到2018年6月,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2万亿元、公众网络M2M连接数达5.4亿个、产值超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已达120家。显然,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目前距离“十三五”期间的规划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说,中国物联网行业未来仍存在巨大发展空间。
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十年目标是把我国初步建成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教育部工信部授权理工科高校开设物联网课程,为学生传授物联网相关课程,但凸显劣势的是,师资相对缺乏。可喜的是有华清远见这样的物联网工程师培训机构。总体来讲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期待。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以下三点。
(1)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掌握重要话语权,初步实现“两端赶超、中间突破”即在高端传感、新型RFID、智能仪表、嵌入式智能操作系统、核心芯片等感知识别领域和高端应用软件与中间件、基础架构、云计算、高端信息处理等应用技术领域实现自主研发,技术掌控力显著提升;在M2M通信、近距离无线传输等物联网网络通信领域取得实质性技术突破,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传感器与传感器网络、RFID、智能仪器仪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设备、等物联网制造产业,通信服务、云计算服务、软件、高端集成与应用等物联网服务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芯片与微纳器件等物联网关键支撑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初步形成从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应用到测试仪器仪表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实现创新性产业集聚、门类齐全、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及空间布局。
(3) 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一批物联网示范应用重大工程,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物联网先导应用全面开展;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全面启动,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