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智能穿戴产业从谷歌引爆至今,可谓是一路奋进一路遭争议,诸多业内外人士更多的是以一种尝试的心态进入这个产业,或者是选购相关的产品。由于目前受制于产业链技术要素的限制,以及创业者对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形态载体拓展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导致了当前在人体可穿戴设备领域扎堆的现象出现。当前由于我们对智能穿戴产业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与了解,导致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于产业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重点跟大家探讨关于智能穿戴与可穿戴设备产业两者之间的产业概念界定。
到底什么是智能穿戴
智能穿戴简单的理解就是传感器穿戴,指包括人与物在内的一切智能化活动。也可以理解为产业智能化相关载体产品的总称,所涉及的领域遍布整个物联网所覆盖的范围,包括人体、环境、工业、农业、家居、汽车、军事、航空航天等。当然,在学术层面的名词定义为物联网的终端物理载体。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之后整个产业开始进入讨论、形成阶段,至今已经有24年时间,但相比于互联网产业而言发展相对缓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产业基础技术与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当然,关于物联网在名词解释上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复杂、系统的解释,也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简单地理解,所谓的物联网就是借助于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智能终端连接在一起,并由此构建出一张具有真实物理特性的网络。
从这个层面我们就能了解为什么物联网从提出至今,真正意义上开启物联网时代是在谷歌借助于智能眼镜引爆了整个智能穿戴产业之后。随着整个智能终端产业的快速裂变,以及通讯、云服务、人工智能等物联网基础设施技术的发展,加上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时代从真正意义上被开启。这也就意味着从互联网向物联网演变的过程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就是智能终端载体,也就是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就能了解到智能穿戴产业的重要性,其意义远超当前我们基于一些可穿戴设备所建立起来的认知。当智能穿戴在工业领域进行应用的时候就构建出了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 2025,这些基于信息化技术所建立的自动化生产制造模式。不论是德国、美国还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模式,其基础都是工业智能穿戴,也就是传感器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当然还包括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等工业领域相关的智能化。
当智能穿戴在汽车领域进行应用之后,智能汽车就随之出现,尤其是自动驾驶技术与城市的智慧交通,其关键基础都取决于智能穿戴产业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名称应该叫“智能穿戴汽车”,只是我们为了更好的传播与理解而采取了通俗的名称,也就是智能汽车。同样,在家居领域也是如此,所谓的智能家居只是智能穿戴产业中针对于家居智能化方面的一部分内容,简称就是智能家居。因此,所谓的智能穿戴产业直观的理解就是一切智能化终端的总称,也是构建物联网的关键终端载体。
什么是可穿戴设备
目前在实际的报道或者表述过程中,通常是将智能穿戴与可穿戴设备两者之间对等起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准确,只是为了更好地普及智能穿戴产业,因此在普及过程中通常就会出现两者混合使用的情况。可穿戴设备,其实只是智能穿戴产业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围绕人体智能化的那部分。与其它的智能穿戴产品不同,可穿戴设备主要是以人体“穿”、“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智能化设备。
从与人体的接触层面进行划分,通常分为体表外与体表内的可穿戴设备,也就是穿戴在人体皮肤外的穿戴式产品,以及植入人体内的植入式穿戴设备。体表外的可穿戴设备是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产品,主要是由谷歌眼镜和苹果手表引领,再加上国内的诸多创业者借助于智能手表、手环为表现形态切入了可穿戴设备领域,在一定的层面上推动了大众对于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的理解。而在植入式穿戴设备方面,包括智能药丸、纳米细胞、电子纹身、智能避孕,以及其他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植入式智能设备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当然,目前由体表外可穿戴设备在产业普及过程中所带来的阶段性局限问题也已经显露出来了,也就是大部分人对于整个智能穿戴产业没有清晰的认知。
其实就单一的整个人体可穿戴设备产业层面来看,在当前的产业认知与界定中也相对狭义,因为一些产业研究报告,基本只是依赖于智能手表、手环之类的产品为依据,但就市场容量来说,这类产品只是整个可穿戴设备产业中比较小的一个模块。可以说还未正式发力的智能眼镜、智能服装、智能鞋子、智能饰品、智能内衣等体表外可穿戴设备中的任何一类产品形态,其市场空间与市场价值都要比智能手表、手环大得多。
不过当前出现“智能穿戴”与“可穿戴设备”两者名字的混合使用,也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随着大众认知的逐步建立,以及整个智能穿戴产业的逐步完善、丰满,必然会引导大家建立一种更为清晰的认知。
随着自主科技的普遍化,物联网迅速扩张,生物和物理硬件不断提升人体机能,技术将引领我们超越人类潜能的生物极限,通过物联网连接的可穿戴设备可将环境敏感信息直接传送到我们的感知中,使得人类与技术之间的隔阂在未来将会进一步缩小。
物联网技术、人体机能增强技术、混合实境技术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从当前这几类新型技术趋势的使能技术(enable technology)与现实事件中,可以窥见未来这些技术将会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产生重要性影响。
物联网是近几年比较热点话题,其实从物联网概念在中国提出伊始,已经有许多行业引领者进行了相关实际应用探索。物联网发展应该也是走互联网时的发展路线:概念阶段、摸索试点阶段、研发推广阶段、应用爆发阶段、常态创新阶段。目前物联网主要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向研发推广阶段过度,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是通过催生新技术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的过程。在现阶段寻常百姓家也在参与其中,比如智能冰箱、空调、电源开关等,都是物联网摸索试点阶段的过度产品和物品。未来随着5G技术以及更为先进的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出现,物联网将快速进入应用爆发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是社会智能化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所以物联网完全走人寻常百姓家的场景是未来可期,就在不远的将来啊。
中国联通eSIM可穿戴设备一号双终端业务从试点陆续扩展至全国。这是中国联通继2019年3月29日率先全国开通eSIM独立号码业务后的又一次重大革新。
而这一消息也再次引发了用户对于eSIM的讨论,目前eSIM在国内的应用状况到底怎样?三大运营商在eSIM方面究竟如何布局?eSIM在国内何时才能真正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接下来,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成主要切入点
尽管eSIM的概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eSIM应用进展异常缓慢,始终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使用。不过近年来,在移动运营商、设备商、SIM卡供应商、物联网公司等移动生态系统各方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在eSIM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eSIM技术已被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伴侣等,下一步将在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等电子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其中,运营商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不得不承认,运营商需要通过实体SIM卡来“守住”大批量的用户,进而某种程度上拉慢了eSIM进入手机领域的进程,但eSIM在可穿戴设备以及物联网方面的快速应用跟三大运营商的布局和推动却有必不可少的关联。
智能眼镜或许是最具前景的可穿戴输入设备,因为它离我们主要的感觉器官——眼睛很近,这带来了许多开发的可能性。
大多数智能眼镜采用OHMD(光学头戴式显示器)技术,可把子母画面投射到眼前,再结合谷歌眼镜用到的语音命令系统等其他输入方法,OHMD就可以提供真正的移动观看体验。
诸如瑞典Tobii之类的公司已将眼球跟踪系统作为输入设备解决方案来使用。通过跟踪眼球运动,判断眼神停留方向,这样的系统可用来执行命令,应用领域有传统的工作站、汽车甚至视频游戏。
公司的使命是“科技连接健康”,通过“芯端云”的战略,布局芯片、智能可穿戴终端及健康云服务,构筑全球健康生态,做用户最信赖的伙伴。基于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华米科技为用户提供7x24小时健康监测服务,并通过将智能可穿戴技术集成到全球物联网,为用户创造更智能、便捷的生活方式。
中国联通可提供车辆服务、智能抄表、无线POS、移动媒体、生产与环境监测、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各行各业的物联网业务,支持互联网方式及客户专网方式的数据上网业务、网内短信、网内短信等业务。中国联通目前只对企业客户提供物联网业务服务,不对个人客户提供物联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