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6月中旬,国家工信部网站正式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从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应用示范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等多方面进行任务细分,并提出支持政策。物联网产业又一次迎来发展的利好政策。
物联网测试部门成立于2012年。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物联网测试部成立于2012年,多年致力于物联网系统软件的评测工作。先后承建国家发改委北方物联网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工信部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财政部物联网专项—物联网安全与可靠性评测服务系统。
1、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成立于2013年10月24日,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落实《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在物联网联席会议14家成员单位的共同指导下,由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相关联盟共同推荐,共有40家单位列入联盟发起单位,包括21家企业、11家科研院所、5所高校和3家联盟。联盟的宗旨:“战略引领、协同创新、产业推动、合作共赢”。
2、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2010年6月8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委的共同领导和直接指导下,由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19家现有标准化组织联合倡导并发起成立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将紧紧围绕物联网产业与应用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标的制定,同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3、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筹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并领导,从事传感器网络(简称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的全国性技术组织。
4、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
由工信部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闪联)标准工作组,以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倡导、发起。
5、电子标签标准工作组
2005年12月2日,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联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电子标签标准体系的研究,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标准的预先研究和制/修订工作,组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立一套基 本完备的、能为我国RFID产业提供支撑的FID标准体系。
6、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
2010年2月2日,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 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成立大会暨第--次全会在北京召开。TC10的成立,标志着CCSA今后泛在网技术与标准化的研究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深入化,必将进--步促进电信运营商在泛在网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不断优化设备制造商的技术研发方案,推动泛在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7、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2009年11月1日,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优势的4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理事长单位,北京移动、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北京交通委信息中心等十二家产学研用代表机构成为副理事长单位。
8、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物联网专业委员会
2012年3月25日成立,是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CFIP)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的跨行业、跨部门,广泛联合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物联网信息化发展有关部门及专家,加强信息交流、整合各行业资源,推进物联网应用及产业发展的全国性物联网联盟组织,属于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组织。
9、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子商会为更好地促进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推动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启动“物联网技术产品应用专业委员会”的建设工作,2010年8月11日获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2010年9月26日,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2011年3月22正式成立。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协会,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国性经过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的社会团体。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具体包括:一是在协同创新方面,要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
二是在示范应用方面,要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三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
五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研究论证实施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先期组织实施3年行动计划,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选择钢铁、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加快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研究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绘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继续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订鼓励车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
三是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研究制订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组织开展工业电子商务行业和区域试点;制订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四是建设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出台支持两化融合的财税、金融以及产用结合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急需标准。
五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工信部将围绕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领域发展需求,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继续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此外,将继续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
好就业,同时物联网行业内前景大好,这也是成为高校热门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其发展的高峰期。而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势必将会“迎娶”属于它的一个美好时代。
网络工程智能物联专业好就业。
第一,物联网算是交叉学科,涉及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嵌入式系统技术等多项知识。学好这一专业是有一定难度的,从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用人制度来看,物联网领域急需相关专业人才;从工信部以及各级政府所颁布的规划来看,物联网在未来十年之内必然会迎来发展的高峰期,物联网技术人才也势必会迎接属于它的一个美好时代。
第二,物联网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其一是智能硬件行业,这一行业也是目前创新的热点领域,在5G通信的推动下,智能硬件领域的就业机会也会不断增加,目前有不少大型科技公司也开始纷纷布局AIoT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大厂的机会也会更多一些。物联网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以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以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
第三,未来十年,物联网将会被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安防、电力、家居、医疗、矿业、军事等各个领域。可以预见,它将给世界经济与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由此来看,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是广阔的。
我国首个卫星物联网完成第一阶段建设。根据麦肯锡预测,预计2025年前,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
10月19日,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我国正在建设的首个卫星物联网——“行云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第一阶段建设。“行云工程”计划在2023年完成近百颗卫星生产、发射及组网,形成覆盖全球的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
继工信部同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展物联网等领域eSIM技术应用服务后,物联网领域再迎利好。国信通信分析师程成表示,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目前正处于复合3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物联网可以应用于车联网(汽车的联网、车路协同系统、充电桩/站),工业互联网,新零售等,未来连接数至少是千亿级别,是超越手机空间的更广阔的市场。
国信通信分析师程成指出,物联网连接数在快速增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应用全面普及,是可以看长期增长的投资赛道。当前时点,A股可配置的物联网环节主要集中在物联网模块、智能控制器和下游应用终端领域(主要为表计类)。
其中,物联网模块类的公司,基于高速成长性,估值较高,但成长空间和想象空间较大,因此可作为基础配置性投资标的。相关标的:移远通信、广和通。
智能控制器和表计类企业,估值普遍较低,但也全面受益物联网产业趋势,加速增长趋势明显,性价比较高,可作为选配投资标的。
各类物联网终端联网后,通过远程设备对其进行控制是物联网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器(单片机)成为远程控制必不可缺的环节,将充分受益这一趋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在2023年有望达到三万亿。而目前A股市场上专注于智能控制器的公司收入体量都不足百亿,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规模较大的有拓邦股份、和而泰、朗科智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