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阿斯顿阿森特(Ashton Ashton)提出的。
他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互联网连接物理世界中的各种设备和对象,实现信息的交换和互动。这一概念对于推动物联网的发展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这里的“泛在化”主要是指无线网络覆盖的泛在化,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标识与其他感知手段的泛在化。 “泛在化”的特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第二,解决低功耗、小型化与低成本是推动物联网普及的关键。
泛在感知是普适计算、移动计算、人机交互、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交叉的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泛在感知主要通过内嵌在智能手机、手表、可穿戴设备、汽车、家电中的摄像头、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WiFi、LTE、毫米波雷达、声波收发模块对人和环境进行多模态感知;利用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对感知信息进行分析得到关于人和环境的情境状态;进而为人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提供智能的服务。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万物相连。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它是业务和应用。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智能识别与信息通信,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
当前,在交通、环保、政府工作、安全、智能家居、消防、环境监测、照明控制等领域都有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