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门户, 中国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资讯平台--公众IT
新闻来源:公众IT 原创整理       发布时间:2023/9/12       共计:4738 浏览

本文目录

物联网入门必看书籍?

以下是几本物联网入门必看的书籍:

1.《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作者:王燕):这是一本介绍物联网基础知识、技术原理和应用案例的权威著作,适合新手入门。

2.《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及应用》(作者:张建国):该书重点介绍物联网的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如传感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讲解其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3.《智能硬件开发实战》(作者:康永波):介绍如何使用开发板和编程语言来设计和制作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应用。

4.《物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架构与应用实践》(作者:宋晓力):该书从工业4.0背景下,介绍物联网与智能制造的技术架构、标准、应用环节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物联网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作用。

以上四本书籍都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物联网相关的技术和应用,同时也包含了相应的案例和实践内容,适合新手入门学习。当然,随着科技发展和物联网应用场景不断扩大,还有很多其他相关书籍可以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究。

全国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的书?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4年日本总务省(MIC)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物联网移动应用基础?

本书内容围绕物联网中“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所涉及的三大类技术架构组成的物联网技术知识体系来安排,将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由浅入深,从物联网技术的原理和基础知识到相关技术领域,均能帮助读者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物联网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概念首次提出者是?

物联网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

1995年,谁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未来之路》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只是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称物联网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19年,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1物联网》,综合二者内容,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离你左手边最近的一本书是什么?

离我最近的一本书是《物联网智能家居——开发、安装、应用》,是一本介绍物联网技术在家居上的应用和开发的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智能家居的原理、基本硬件原理、智能家居领域中的核心技术、流行的智能家居系统、常见的家庭智能安全设备、无线通信技术和蓝牙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智能家居中的网络安全等等内容。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文字介绍、数字图片和清晰的案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专业书籍,对家庭智能安全设备的设计者、安装者、使用者和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创新的书籍和名句?

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在他的《创造》一书中写道:“创造不是魔法,而是工作”。

香草授粉难题是1841年由一位经常在田间地头溜达的奴隶解决的:他只是经常和技术熟练的专家一起工作,耳濡目染的知道了一些门道,最后用一个牙签大小的竹片抬起阻碍受花粉的部分而已。

飞机是工业时代最大的发明之一,而它的起飞最大的难题是平衡,解决这个难题的莱特兄弟居然是从自行车得到灵感的,因为它天然的需要平衡,骑行的原始积累有效助力了飞行。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到天上那个大家伙,就是给两个轮子的自行车插上了翅膀。

戴森,对,就是那个让无数时尚人群心动不已种草不止剁手不停的那个高科技有格调神器的发明家。就在他的网站上说:创造发明,要有一个绝妙的想法,这是错误观念。事实上他通常一遍又一遍的去尝试某一件事情,从失败中找到解决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揭示了一个问题:“无意视盲”,也就是人类看不见任何自己不想看见的没有预见的自然倾向。在过去的104年的时间内,医学家一直能看到这细菌,但大数多数人都选择视而不见。就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样,在伽利略以前居然大家对先人的断定奉若圣旨无人亲自试验。

创新需要具有初学者的心态。因为在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这就像新出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兴趣。但是在某些专业人士的眼里却没有多少可能性。专业是一把双刃剑,有的时候专家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充满成见。面对未知,心中全是已知答案。

第一批到达美国的禅僧之一:南隐。他在给客人泡茶的时候,沏满以后继续倒水,任由水溢出。客人表示不解。他回道,就像这杯子一样,现在的你充满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你不先清空你的杯子,我又怎么能够把禅宗展示给你呢?客人顿悟。

创新需要将确定视为仇敌与怀疑交上朋友,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改变任何事情。当然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织布机的发明,首先反对的就是织布工人,因为抢了他们的饭碗。创新通常是要突破利益的格局,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就会嘎然止步。

创新需要专注。越是焦虑创造性就会越打折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伍迪·艾伦回避各种的颁奖礼,因为他要避免外部动机,也就是别人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影响。难以想象在这样一夜暴红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够不为名和利所动呢?

创新需要坚持。文思泉涌不是常态,更大的常态是无话可写。这种情况是所有的作者都会遇到的。写不动时,治疗方法是不言而喻的,写一些你觉得不好的东西就可以了。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你必须用笔蘸着血写作。

一个组织怎样成为创新的集体呢?其实一句简单的话语就可以了,也就是放手去做,证明给我看,大胆的尝试。一个创新组织的标志,就是它比一般组织更能接受全新的想法。有的时候你手下的倒行逆施可能会成就你的天马行空。

一个组织要成为开放的组织,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成员才能够讲出内心的真话。但是有趣的是。这些人经常古怪而又难以管理,这个时候就需要领导的充分容忍。心态平衡。听得进去不好听的话,才干得成不好干的事儿。

任何的创新都需要协作。在一个行为实验中,专家们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成年人和幼小的孩子分别组队PK,居然是孩子们赢了。是因为孩子们可以自发的进行协作,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争夺领导地位上。他们也不像成年人一样夸夸其谈,而是马上行动,解决问题。

有的时候过度的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也正是阻碍创新的源泉。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就用丰富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硬盘还是挖掘机。所有原本领先的企业到最后都遭遇到了低端破坏性创新的颠覆。

不是这些领先企业没有技术实力,他们犯的核心致命错误就是因为他们拥有大客户,而客户的需求阻碍了他们创新实践。嗯,这个技术很好,但是目前我们不需要。当所有成员在这样的自我魔咒加压之下,任何好的创新技术都会胎死腹中。

与公司的既有产品和技术相比,创新型的产品是处在不同的价值链上面,有着不同的核算方式,如果一个企业需要孵化内部的创新,必须和既有业务进行切割和隔离,因为他们的衡量标准方式是完全不一样。否则会出现二元取舍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通常创新任务是打不过既有延续性业务的,因为既有业务蒸蒸日上,稳定增长。而创新业务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可能是赔本赚吆喝,如果你是公司的管理者作何取舍呢?

- 颠覆性产品营销圣经 -

在《跨越鸿沟》这本过去20年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籍中,硅谷策略大师杰弗里·摩尔讲了一个最为朴素的道理:创新科技产品的营销最关键的是在于越过早期用户和大众用户之间的一道巨大的鸿沟。

因为两者在需求方面截然不同,一个对于产品和技术趋之若鹜,一个对于市场与服务精挑细选。解决之道,只能是毕其功于一役。

打蛇打7寸,集中优势兵力找到自己的市场空白点和未被满足的需求点,然后主动营造竞争机会,差异化的呈现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找到自己的战略同盟。

就像保龄球,瞄准第一个,你出错的概率就不会那么高。市场的多米诺也就有可能会被推倒。商场如战场,云聚D-Day,登陆诺曼底,方能跨越创新的鸿沟。

创新从来没有捷径,创新就在你的身边。创新发生在每一天每一秒,就如同这天气一样,今天是艳阳高照,明天就是疾风暴雨,你必须要敏锐感知气候的变化。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创新的头脑,思维的范式,方能提高自己内在运营的免疫力。

全球抗疫的行动进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打败这场病毒我们同样需要创新,但我们也不能奢望一蹴而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就这样坚持着,坚持着,天气就暖和了,鲜花就开放了,小草和树叶也都变绿了。做自己的主宰。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 要有光,就有了光 。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IT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