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泛在化,即互联网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无所不在是指空间纬度的泛在化,互联网在任何地方任何空间里面都存在,都可以连接,都可以上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力,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无事不在,是指主体维度的泛在,互联网连接的主体到今天为止主要还是人,人的互联网,在欧洲称Internet of People,社交媒体是连接人,网购电商平台实际上是为消费者服务,后面也是人。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指新出现的信息传播介质,目前主要是指互联网、智能终端、人工智能、AR/VR等新兴数字技术形态。未来,新媒体不再仅指具体的媒介形态,而强调网络化的媒介环境、泛在的信息场域与多态的存在方式。新媒体的特征主要是数字化和互动性。传统媒体则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
接下来,我将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比。
1 不同
传播主体层面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主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传播主动权、传播内容决定权掌握在它们手里,受众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传播过程是单向的、缺乏反馈的。
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拓展到了用户,用户主动性大大增强,可以从网络空间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内容生产与再创作,从被动地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消费者合二为一的“产销者”。
传播内容层面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的内容取决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为公众设置议程。传播内容也比较单一,以各种宣传为主。
新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出现了很多UGC内容,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传播内容也大大丰富,并且存在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传播渠道层面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以及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其他渠道,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狭窄,因此受众获取的信息的内容的丰富度十分有限。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传播渠道,如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用户可以从任何渠道选择想要获取的信息,内容的丰富度也大大增强,用户的主体性显著上升。
传播受众方面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过程是单向的、缺乏反馈的,因此受众只是被动地信息接受者、消费者,只能选择性地接触或不接触某些信息,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生产信息。
新媒体时代,Web2.0时代到来,得益于技术赋权,用户生产内容崛起,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产相关的内容,用户的主动性、主体性大大增强。
传播效果层面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传播过程是单向的,传播效果一般往往比较强大,传统媒体报道的内容既能设置受众的议程,也可以影响受众对现实环境的感知。因此,传统媒体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新媒体时代,用户既可以选择多种信息来源与信息类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内容,传统媒体的效果受到严重削弱。而且能够引起较大范围传播效果的信息,往往具有某种特质。比如后真相时代,具有极强情感煽动性的内容容易产生广泛的传播效果。
传播研究层面
传统媒体时代,传播研究产生了许多经典的理论,这些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应用大众传播理论时,需要重新思考其适用性。例如,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把关主体多元、把关形式多变、把关内容多样的新特征,并且把关的缺失常常是各种乱象的成因。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爬虫、在线实验等。这些新技术较好地适应了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社会研究的需求,能够推动新媒体时代的科学研究的进步,但也到来了隐私安全等风险,传统媒体时代的研究伦理在当下仍然需要坚守。
2 相同
在传统媒体时代和新媒体时代,官方媒体仍然是重要的传播主体,并且会在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也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内容;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也出现了传统媒体的时代的受众的类似的被动接受信息的特征,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推送。
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在某些重大事件方面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央视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发声;新兴的新媒体多种传播渠道也称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