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这首词中的意象。缺月、疏桐、寒枝,幽人独往,孤鸿缥缈,寂寞沙洲。显然这首词中啊,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诩,蔑视流俗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这里苏轼通过写自己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出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漏”,漏断的“漏”是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也就是指深夜,也就是说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他步出庭院,抬头望月。
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辉,像是挂在枝丫之间。
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的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他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啊。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的闲人不同,苏轼在这里铺垫的是幽人与孤鸿的出场,这是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同时还有那飘渺的孤鸿。
当这两个意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组重要的对应关系,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幽人那高冷的心境正与那飘渺若仙的孤鸿之影一般无二啊。
这两句既是实写景,又是通过人与孤鸿的对应,用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不融于世,也写出了一种深刻的孤独,尤其是心理的孤独,是许多优秀的作品所要表达的终极关怀。
到了下阕苏轼更是把鸿与人放置于同一情境之中来写。“惊喜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一句“有恨无人省”,简直直白至极地写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啊。
人在孤独的时候总会茫然四顾,总要寻寻觅觅,但常常找到的最终不过是更多的孤独,不论是“有恨无人省”,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其实都是对世间知音的极度渴望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最后两句呢,继续写景写孤鸿,描写没有同伴的孤鸿只能在寒枝之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宿于寂寞荒凉的沙洲,独自度过寒冷无比的夜晚。
这里虽然只写了孤鸿,不再写幽人,当我们却仍能深深地感受到人的存在,感受到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诩,还有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在词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写幽人与孤鸿惺惺相惜,在高超的艺术技巧之中蕴藏的是无比的深情。扩展资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这首歌的意思是在描述一种空灵、淡泊、追求自由和寂寞的生活状态。
具体来说,“懂你”指的是了解你的内心,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句话则是在形容深夜清寂的景象,月亮已经不圆,疏桐树下有一盏明灯,漏斗中滴水声不绝于耳,这种静谧的环境令人感到孤独和失落,但也让人能够安静地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
因此,这首歌的核心意义是在呼唤人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同时要学会享受孤独和沉默的美好。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意思是: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出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白话释义: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
“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
应该是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诗是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在黄州贬所抒怀之作。定慧院在黄州东南。上半阕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这首词上半阕是说,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的身影。
“漏”指漏壶,是古时计时的器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夜深时,壶中低水减少,仿佛断了,故“漏断”即指夜深。这个“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指。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下半阕是说,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的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下半阕承接上文而专写孤鸿。这孤鸿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
这首词虽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幽愤寂苦之情的作品,但是也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了解到这一点,是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这首词的艺术是很高妙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具有传统的深美闳约的特点。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