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是因为潮人敬畏神明,害怕子女八字与父母相克,日后遭难,所以避开亲热的称呼,从小就教孩子这么叫,有的是算命先生教的,说孩子应移房过祖,不然不利。自己孩子怎能送与别人?就只好在称呼上改变,以阿姨阿伯等等称谓替代之。
二是“爸爸、妈妈”是北方话,是文雅话,除了城市及有学识家庭特别用这一称呼,或称“阿爹、阿娘”外,农村百姓就很少用这么的词语,还是随俗称呼。
三是后来抓计划生育,孩子又比较多,直接叫阿姨,骗骗抓计划生育的人。
在客家语中,“妈妈”的叫法因地区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客家话方言:
. 梅县话:妈妈叫“阿娘”(a nyiung)。
2. 兴宁话:妈妈叫“阿母”(a mu)。
3. 河源话:妈妈叫“老娘”(lau nyiung)。
4. 潮州话:妈妈叫“妈咪”(ma mi)。
5. 汕头话:妈妈叫“妈妈”(ma ma)。
6. 漳州话:妈妈叫“娘亲”(niang qin)。
7. 漳浦话:妈妈叫“母亲”(mu qin)。
8. 龙岩话:妈妈叫“娘娘”(niang niang)。
这些只是一部分地区的叫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言和习惯用语。
潮汕人对父母的称呼,除城市外,广大农村的孩子直至长大一辈子,对自己的父母,很少称呼为"爸爸、妈妈"的,绝大多数叫"阿叔""阿伯""阿婶"或"阿姨"。
这在外方人听来会感到奇怪或误会,而在潮人中已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直至现在,潮汕人大多还是按旧习惯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