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淄博和潍坊地区,有一种生产美的民间手工技艺,这就是棒槌花边。在过去农村,你会看到很多妇女在闲暇的时候就会编织棒槌花边,这种花边很精致,不像其他农村出品的民间工艺那样粗犷,但是农妇们虽然生产它们,却从不在自己家中使用。
棒槌花边是舶来货
原来,棒槌花边是欧洲的舶来货,本不是山东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传到山东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工艺源于古老的欧洲,那时欧洲民间用鱼骨为别针,以羊脚骨为绕管线,编织花边,称为“骨花边”。
到了15世纪左右,欧洲的意大利、比利时和法国在“骨花边”基础上,对这种工艺进行发展,称为绕线管花边,到了18世纪,这种民间技艺流行于欧洲各地,制作的花边被缝制在手帕、内衣和衣袖上。
绕管花边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最先是欧洲传道士将花边传给烟台一带的妇女,当时最有名的传教士叫做詹姆士?马茂兰,他在烟台创办从事花边商贸的商行和培养花边技艺的学校。
马茂兰创立的学校为半工半读式的女子学校,上午学生学习知识、写字等,下午教授花边制作,烟台周边的人都将自己的女儿送到这个学校来学习,最多的时候,这里的学生达到了五百多人。
贸易商行负责资本输出,从欧洲拿来样品,马茂兰的学生及周边农妇按要求加工,挣取糊口钱,商行将制作好的花边产品销往欧洲。
为什么叫做棒槌花边呢?
这是因为在制造花边时,需要一种辅助工具——绕线管。这种绕线管最早是羊脚骨,后来是特制的小木棒。由于这种木棒绕线管在山东被称为棒槌,所以这种洋货便有了一个很接地气的中国名字。
棒槌花边还有一个美称叫做“抽纱之王”。抽纱本来是一个工艺术语,就是按照已经做好的图样将经线或纬线抽走,最后形成一层薄纱,然后再用线把一些经纬线连起来,形成镂空图案。
具体工艺就是,在编织花边时,现将棉线绕在木槌一端,在另一端系上固定用的珠子,用来稳定和绞线。用大头针固定图纸和棉纱,将棒槌来回翻动,编织成需要的图案。
棒槌花边的编织技法
棒槌花边技艺是一种技巧性工作,也是民间美术和民间手工艺协调发展的一个突出体现。它主要是利用线与线之间的辫、绞、钩、拉形成图案。
常用的编织技法有:平织、隔织、密龙、介花、方结、稀布、密布、双稀、介花关针、灯笼扣、苇竖花、六对抄等。以本色、灰色或漂白线等优质纯棉线为原料,编织出的花边精细匀称,光洁整齐。
棒槌花边流行区域
棒槌花边在山东主要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烟台为中心,在栖霞、牟平等地广为流传。另一个地方是以青州为中心,过去青州是一个很大行政区域,青州风格影响着临淄、广饶一带。
青州等地生产台布、餐巾等成套的花边产品,也被称为青州花边大套。19世纪八十年代,青州周边农妇,很多都在从事棒槌花边生产,大约有十万人左右。而此时,烟台的花边从业人员也有十几万,栖霞一些镇几乎农闲时家家户户都在从事花边制作。
当时一般家庭按照订单和样式制作完了,然后交由村里或几个村共有的一个验货或收货的人。这个人再汇给专门购销公司或收购大户,这个模式被称为“公司+农户”。生产的花边,一小部分货品在国内销售,大部分货品都出口到了欧洲,成为赚取外汇的重要方式。但是,当时的农妇可能连什么是外汇都不知道,她们只知道要比着、赶着多出货,做出更多的花边来补贴家用。
现在农村里很少看到有会棒槌花边的了,主要的原因是花边生产都被机械代替,工厂里生产的花边精美并且产量高,花样也更繁杂。我在青州古城游玩时,看到过有人在制作棒槌花边。这不禁让人感慨,过去一种农妇谋生的手段,现在却变成了一种勾起回忆的表演。
棒槌花边属于抽纱工艺,最早盛于欧洲,于十九世纪末由传教士传入中国,主要集中在烟台和潍坊地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烟台和潍坊地区有多家专门从事花边生产的企业,名称一般为“某某工艺品厂”。其生产工艺是取上等棉线,按设计的样稿布局,以数十个乃至数百个特制的木制小棒槌,采取手工编制而成,故名为“棒槌花边”。
棒槌花边具有工艺巧妙,编制细腻,玲玲剔透,花样新颖大方的特点。成品有圆有方,有台布及各种规格的盘垫,也有成套家具陈设用品,是当时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
虽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手工编织加工生产生艺,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外貌出口的需求。大多数生产加工花边的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由原来的手工编织改为机器编织,名称也由工艺品厂改为抽纱厂或刺绣厂,其生产流程大大压缩,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了更高提升,花样品种比原来翻了不知道有多少倍。
现在已经没有人采用手工编织的工艺制作棒槌花边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大多数人也不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是用什么方法编制棒槌花边的,这就是对设问者的回复。
山东栖霞棒槌花边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盛行于山东栖霞地区。现今,由于经济效益不景气,栖霞棒槌花边从业者已零星可数,此门技艺濒临失传的边缘。栖霞棒槌花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栖霞棒槌花边又是精美的日用品和艺术品,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鉴于此,对于栖霞棒槌花边所处的现状,我们不能等闲视之,必须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开发。
一、栖霞棒糙花边的特征
“棒槌花边”是胶东半岛地区众多花边编织手工艺中的一个种类,它的工艺极为有特点,它是由支架、圆盘形垫子、花边样子、金属固定针、剪刀、钩针、木制棒槌为绕线工具,用棉线、丝线或麻线等为材料手工编织而成,色彩一般为单色,多为原色或白色的花边。
棒槌花边的制作工艺难度极高;它以用棒槌的多少来决定款式的繁、简和工艺的精与粗,棒槌花边的质量标准为齐、光、平、匀、薄、顺、密等要求。
二、栖霞棒槌花边的起源及发展史
棒槌花边的起源在欧洲,它是欧洲的传统手工花边,由编结工艺发展而来的。在中世纪,花边多被用在教堂祭坛的装饰上,而花边织造也是从欧洲的修道院中流传出来的手工艺技艺;而手工花边真正成为一种工艺品,是到了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的欧洲手工花边分为针绣花边和线轴花边两大类型。鸦片战争后,欧洲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扬基督教,也将这两类花边传到了山东沿海地区。其中,“手拿花边”、“雕绣”等属于针绣花边;“棒槌花边”是属于线轴花边的一种。
到了十七世纪是欧洲花边的鼎盛时期,为使服饰外观更加华丽,大量加入了昂贵的手工花边,把各类手工刺绣花边应用在服饰上,成为一种人们追求的最奢华的服饰。1650年以后,意大利的威尼斯成了花边生产的中心。而到十七世纪末,威尼斯花边又渐渐演变成了“玫瑰针”,以轻薄透明材质的玫瑰花型图案。法王路易十四法国时期引入威尼斯花边,将七个城市作为花边生产基地,并将生产的花边称为“法国针绣”。法国花边逐渐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更具有艺术想象力。
到了十八世纪末,花边渐渐演变成轻质的薄纱。这时的手工花边,应用范围扩展至家居的装饰上,如窗帘、床罩、桌布上;而法国花边也取代了意大利花边的地位。十九世纪欧洲花边生产进入低谷。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和連续的战争使法国的花边几乎全部停滞生产。等到政局稳定后,社会风尚发生了改变,男子服饰不再使用花边,女子的服饰也逐渐去繁就简。从整个欧洲来说,手工花边繁华已尽,花边制作成为家庭妇女闲暇的文化活动。从花边的起源至今,欧洲手工艺中的花边,一直受到人们喜爱,尽管风潮已过,但直到今天还常作为服饰的高级点缀和结婚贵重的礼品或装饰品。
三、手工花边传入中国并落地发展,形成独有的地域手工业
十九世纪末,欧洲花边工艺传入中国,主要在山东省沿海地带。清朝光绪二十一年,烟台妇女开始学习用绕线管制作花边;绕线管在当地人口中称为棒槌,所以在中国线轴花边在当地便称为棒槌花边。二十世纪以后,棒槌花边在欧美各国己衰落,如今在欧洲等国家己无传人。
在新中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栖霞棒糙花边开始了恢复发展时期。建国后的栖霞政府对花边业进行统一指导和管理,号召家家户户的妇女从事花边生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栖霞棒槌花边生产进入到旺盛时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栖霞县艺术品社更名为栖霞县手工艺品厂,由此看出栖霞花边的繁盛政府从中起了决定性的行业推动作用。
从1978年,栖霞的花边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全县的棒槌花边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占全县多种经营收入的10%以上。1980年,完成产值1240.2万元,实现利税132.4万元,花边加工者5.5万人,产品销往日本、泰国、美国、希腊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栖霞花边产业的鼎盛时期是1990年,年创汇500多万美元. 棒槌花边收入占全县各种经营收入的10%以上。
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是栖霞棒槌花边生产的衰落、萧条期。现今的状况是,由于手工花边从业者收入低,栖霞从事棒槌花边生产的人员总共只有一两千人,而当年的手工艺人最年轻的也年过六旬了,几乎没有掌握这项技术的年轻人,可见花边行业后继无人,走向没落是必然;如今栖霞棒槌花边渐渐被人们淡忘。
四、栖霞棒槌花边的人文价值
栖霞棒槌花边除去其承载的地域经济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价值。近百年来栖霞棒槌花边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形成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由于长期手工编织花边的劳作使当地妇女形成了勤劳、聪明、智慧、欢快喜乐、善于交流、互助的良好习性,这成为胶东地区广大妇女具备的特征;同时她们既为家庭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在技艺方法上栖霞棒槌花边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胶东地区妇女的花边编织在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而栖霞棒槌花边手工技艺是非常具有本土人文价值的,迫切需要我们后人去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几百年来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能延续下去。
结束语
针对这种情况,拯救濒临消失之际的栖霞棒槌花边技艺是当务之急。振兴民族手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
山东棒槌花边属于抽纱的一种,是19世纪西方传教士传入山东的,成品和欧洲的传统手工花边类似。
在烟台,牟平,潍坊地区比较多,在80年代前较风靡,以出口为主。
现在这种花边技艺在电脑刺绣及各种各样的技法下并不显得出彩,切相类似的织法众多,所以渐渐为人所淡忘。